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一系列人工智能驱动的高科技监控工具集中亮相,重点瞄准Telegram用户与VPN翻墙行为,引发外界对中国网络监控能力再升级的广泛关注。此次博览会由公安部主办,参展单位涵盖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南京
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一系列人工智能驱动的高科技监控工具集中亮相,重点瞄准Telegram用户与VPN翻墙行为,引发外界对中国网络监控能力再升级的广泛关注。 此次博览会由公安部主办,参展单位涵盖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南京及深圳等地的多家科技公司,展示了最新一代的“情报收集—风险识别—行为干预”全链条AI监控系统。 Telegram社群遭深度渗透:7000万个账户被监控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现场展出的一套监控系统引起高度关注。该系统号称已监控约7000万个Telegram账户、39万个频道,累计收集信息超过300亿条。系统特别聚焦毒品交易、政治异议、香港问题等敏感内容,并通过入侵与Telegram绑定的中国大陆手机号,进行定向信息提取与身份识别。 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系统借助人工智能模型与行为数据交叉分析,可自动识别潜在“高危用户”,其底层技术架构基于国产开源平台Dify开发,具备本地化数据处理与模型训练能力。 展出的另一重点产品——“个人极端行为多维情报分析系统”,则主打全方位用户行为画像。通过整合个体的购物记录、搜索引擎关键词、社交平台互动轨迹等公开与半公开数据,平台可在无人工介入情况下实现风险标签识别,快速筛查潜在“极端倾向人员”。 VPN识别技术现身,翻墙行为亦难遁形在另一区域,南京某私营科技公司推出的“VPN行为识别系统”引起不少关注。该系统声称能实时侦测VPN连接状态、节点位置与传输协议,并结合流量指纹技术,判断用户是否存在“非法翻墙”行为。 相关企业人员透露,该技术可结合运营商数据和本地客户端部署,实现“无感知式追踪与打击”,特别适用于跨境舆情源头溯源与匿名通信追查场景。 AI主导“智能审讯”与心理分析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在刑事调查环节的应用也成为展会一大亮点。部分厂商展出了可用于嫌疑人讯问的“智能审讯系统”,声称可通过语义识别、表情捕捉与情绪建模,实时分析被审讯者心理状态,辅助侦查人员突破心理防线。 此外,AI心理测试与行为预测工具也被广泛应用于安保与情报场景。例如,一款被称为“微表情识别仪”的设备,可在10秒内判断目标人物的情绪变化是否与其言语陈述一致,帮助初步甄别潜在谎言。 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捆绑,数据管控趋严本届展会的核心口号为“无网络安全,即无国家安全”,安全保密成为绝对主基调。展馆内部安全管控严格,涉密展品需实名验证入场,相关说明书仅限执法人员查阅,不对外公开。 据《南华早报》报道,官方正在加强对涉密设备的防护等级,并通过立法推进国家机密保护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中国政府近期已明确鼓励企业研发新型信息安全与加密设备,对于具备“重大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将给予专项资金与政策扶持。 有业内观察人士指出,随着全球互联网对抗加剧,中国正加快构建本土技术主导的信息防控体系。无论是对加密通信工具如Telegram的系统性渗透,还是对翻墙行为的实时打击,均显示官方在信息控制层面的“数字主权”战略正不断深化。 |